当前位置: > 论文中心 > 文学论文 >

论古典小说、戏曲中的词"别是一家"(下篇)(5)

时间:2016-04-12 11:14 点击:
如上所言,词的崛起有一个从乐人之词到文人之词的过程。而乐人之词分两种情况,一种像《云谣集》那样由乐人自己发声,一种像《花间集》那样由文人拟乐人发声,它们最大的区别,在于乐人自身是否参与创作。元明词的

  如上所言,词的崛起有一个从乐人之词到文人之词的过程。而乐人之词分两种情况,一种像《云谣集》那样由乐人自己发声,一种像《花间集》那样由文人拟乐人发声,它们最大的区别,在于乐人自身是否参与创作。元明词的沉寂,在一定程度上,亦可作如此观察。我们在着重关注文人词的低迷处境的同时,不妨留意另一条从文人之词到艺人之词的支线。这里的艺人之词,亦可二分:一种是书会才人的口头作品,如南戏、话本、早期演义小说中的口耳相传之作;一种是拟说唱人口吻的文人作品,如明人传奇,只要不是纯案头作品,需要付诸表演,就必须考虑所填之词之于艺人唱念的可行性问题。
  如果我们将视角放宽,定位于广义的词之表达,而非狭义的词之创作,则艺人之词中有一类特殊情况,尤值得关注,即袭用前代的文人之词。其文本虽然没变,属性却发生了变化,从原来典雅的文人之词,变成带有活套色彩的艺人口头之作。这样的羼人手法很聪明,既让艺人之词有一个较高的起点,又让文人词中的佳篇有了更广阔的受众,但在笔者看来,它更积极的文学意义,在于袭用、修改二事的并存。适当的修改原作,可以让小说家、戏曲家对前人词作有更深刻的理解,并激发他们结合情境进行二次创作的活力。在白话小说、戏曲的发展前期,较之原创词造成的艺术水准低下,以及纯袭用带来的情境违和感,袭改原作不失为艺人之词的一条可行之路。而前代文人之词的介人,恰是元明艺人之词较之唐宋乐人之词最不同的一面,也是更复杂的一面。
  理解了以上几点,我们不难发现,从《云谣集》到《花间集》再到两宋词,从宋元南戏、话本中的词,到明传奇、小说中的词,再到清词,都存在一个由俗变雅的上升过程。即从底层的乐人、艺人之词,变为文人拟写的乐人、艺人之词,最后成为纯粹的文人词。当然,前者是一条随燕乐而起的文学主线,后者只是词乐衰落背景下的一次突围之举罢了。明清之际词体复兴的原因很复杂,主要归功于文人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建构,笔者无意夸大小说、戏曲在其中的作用,但我们或可留意一点:明清词的复雅,除了文人词坛的努力外,在一定程度上亦受益于古典叙事文学的转型,即从世代累积创作转向文人独立创作。在一批独立创作的小说家、戏曲家的努力下,小说、戏曲中的羼人词,也从艺人之词走向了文人之词,其创作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。这些提高虽然未必直接影响晚明清初各词派的词学观念,但小说、传奇作为有明文学的一代之胜,它们对羼人词的功能需求,却在客观上促使了汤显祖等优秀作家介人词体创作之中,这对晚明词的复起来说,不失为一个无心插柳的举动。
  这个时候,我们再回头看古典小说、戏曲中的词"别是一家",已经拥有了丰富的词学内涵。它既可指在小说、戏曲的羼人现象中,词有别于诗歌的独特功能;也可指在词乐衰落的元明时代,词在寻求一条雅文学之外的发展道路。如此的观察,将凸显两层意义:首先,词不再作为羼入诗的附庸和注脚而存在。尽管诗词的同质性依然是羼人韵文的主要特征,但我们已然认识到诗词的异质性同样重要,它们与整体词史中某一时段特性的对应关系,更不可忽视。其次,我们可以摆脱南宋以后词史完全是一部文人词史的观念,适当地考察一下以小说、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学媒介对词的发展所起的作用,并借此发出更多的疑问:它们只是为词在衰落之际提供了一片生存空间,还是在此之上有更积极的词史意义?对于明清之际词的中兴来说,晚明小说、戏曲中的词在数量和质量上渐人佳境,是否殊途同归的反映?人清以后,小说中的词创作日渐低迷,这当然与小说观念的成熟有关,但从词史的角度来看,是否也与词体在文人世界中找回了足够的自信和尊严有关?笔者在此抛砖引玉,是希望能引起学界对明清词研究方法的多维思考,而并不仅仅是业已成熟的唐宋词研究范式的一次重复使用而已。

   论文榜(www.zglwb.com),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、投稿辅导的网站。
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,寻求投稿辅导代理,快速投稿辅导,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:省级投稿辅导/国家级投稿辅导/核心期刊投稿辅导//职称投稿辅导。


栏目列表
联系方式
推荐内容
 
QQ在线咨询
投稿辅导热线:
189-6119-6312
微信号咨询:
18961196312